日期:2025-04-17 22:38:32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次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后首站来到黔东南考察,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雷山县着力将“绿色+”贯穿到城乡建设各方面、产业发展各领域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力把游客请进来“卖山水苗寨颜值养眼”“卖高负氧离子空气养肺”,千方百计把雷山县“苗侗山珍”山货销出去,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04.35平方公里,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3%,植被覆盖率达94%,森林覆盖率达72.8%,有野生动植物5159种,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2024年,雷山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7%,县城和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率100%,“一住两公”用地安全管控率100%。 文体搭台唱戏,激活全域生态旅游 近年来,雷山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举办雷山苗年暨鼓藏节非遗展演、姑妈篮球赛、苗岭生态文学等活动赛事,持续讲好雷山生态故事,包装推出“我在苗寨有间房”“我在苗寨有个研学基地”等特色主题产品,大力发展生态研学旅游,促进旅游发展。 生态文学讲述山水故事——作为“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所在地,雷山县以连续两届苗岭生态文学大赛为契机,邀请文学爱好者走进雷公山、巴拉河生态廊道,创作《雷公山草木尺简》《父亲和他的河流》等2000余篇生态主题作品,通过“文学采风+实地探访”的深度融合,将雷公山144种珍稀动植物、370多座苗族古村落的生态智慧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体育赛事点燃全民激情——球场上,来自大塘镇排所村的李姑妈兴奋难掩:“姑妈篮球赛好啊,像我们以前就是只能看到专业打球的人去打。那现在呢,我们这些农村的阿姨们也可以去娱乐一下了。”2025年全州第二届姑妈篮球赛,全网31亿次浏览量延续了“村BA”式火爆,178亿次话题围观让雷山苗寨从“养在深闺”走向“全网打卡”。 赛事带来的不只是流量。雷山借势推出“我在苗寨有间房”民宿体验、非遗研学游等项目,西江苗寨从昔日“空山不见人”变身年接待量百万的4A级景区。数据显示,2024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接待游客523.68万人,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2.65%。 “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的精准引流,让苗寨颜值直接转化为经济产值,形成“办一场赛、火一个村、富一方人”的链式效应。 茶韵飘香致富,16万亩绿叶换金叶 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苗岭山系的雷公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良好的生态优势,使雷山县成为发展茶叶种植的理想之地。近年来,雷山县围绕自身茶资源,以茶山、茶园、茶叶为主体,大力实施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项目,人们生产、生活、生态互联互动,居民和游客共享“生态红利”。 脚尧村以茶为源,将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村寨道路干净整洁,吊脚楼古香古色,依靠文化繁荣,生态优美,脚尧村日接待游客能力可达500人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00余万元,带动700多户2600余人脱贫致富。 雷山毛克翕茶业公司利用自然生态的有机茶园、企业生产加工技术优势及获各大奖项40余个的雷山茶产业“当家花旦”——“银球茶”,为饮茶爱好者打造了从茶山到茶杯的参观、体验、学习培训以及休闲度假、茶山旅游等项目,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茶产业作为雷山的绿色生态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全县茶园面积达16万亩,茶产品产量6888.96吨,产值12.41亿元,覆盖全县8个乡镇132个村,茶农1.8万户7.8万余人。2021年,雷山县被评为年度茶叶百强县,茶产业焕发出了新活力,美了生态,富了百姓。 雷山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模式探索与多元实践,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补偿体系,让生态效益真正转化为富民强县的经济动能。 构建政策性森林保障体系——以森林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财政专项投入149.13万元,对保护区外49.71万亩公益林实施全额投保,实现了政策性森林保险在公益林领域的100%全覆盖。 流域横向补偿试点——在里禾水库、嘎醉河水库流域率先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实现郎德河出境断面、乌肖河饮用水源断面水质生态补偿达标监测,共获得流域生态补偿资金520万元。 创新司法碳汇补偿——成立贵州省首个“生态环境司法绿碳实践基地”,出台《关于建立司法碳汇补偿机制的意见》,实行碳汇自愿认购,变“被损害”为“可保值”“再增值”,引导群众自愿认购2.19万元的林业碳汇量,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注入了市场化的修复动力。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统筹生态领域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支持资金,累计发放公益林、退耕还林、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森林管护酬金共计7503.09万元,惠及农户2.1万户8.1万人。创新“再贷款+信贷”服务模式,以绿色普惠信贷为杠杆,撬动“三农”、中小微企业等更多市场主体共同践行绿色生态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 从森林生态的政策性保障到流域共治的市场化调节,从司法碳汇的创新性实践到绿色金融的杠杆撬动,每一项举措都在书写着生态效益向经济收益转化的生动篇章,为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雷山经验”。 林下经济拓新,群众致富闯新路 雷山县把生态建设与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资源结合,通过实施九万大山绿化造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在雷山县脚尧村,吴先锐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90年代初,吴大哥响应政府的号召,毅然将自家的几亩林地都种上了天麻。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天麻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他四处拜访有经验的天麻种植户,虚心请教,苦心钻研,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天麻终于迎来了丰收。如今,吴大哥的天麻园面积已达30余亩,年收入87万余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还购置了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像吴大哥这样的例子在雷山县还有很多。雷山县有序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食用菌、林下养蜂、林下养鸡“四大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绿色产业增加值。2024年底,雷山县中药材面积8.5万亩,产量0.35万吨,产值1.6亿元。全县林鸡、林蜂分别达32.85万羽、1.5万箱,林下养殖年总产值达5100余万元。2024年雷山县农业产业增加值完成16.58亿元,增长6%。围绕优势林产品狠抓精深加工,用好雷山“银球茶”、雷公山乌杆天麻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2024年,全县林下产品加工业企业达108家,林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 雷山县在 “两山” 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茶产业、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林下经济等举措,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未来,雷山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续沿着这条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创新,让这片山水更加美丽,百姓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