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28 09:05:01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次
【编者按】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贵州、江西、福建三省法治报在贵阳联合启动“法治护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闽赣黔三省法治报联合采访活动”,旨在聚焦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七年来的创新举措、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充分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三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景象,让世界看到一个天蓝、地洁、水清、气净的大美中国。8月25日,三省法治报共同聚焦“世遗”这个关键词,联合推出一组特别报道——
梵净山:给世界一片“梵天净土”
《贵州法治报》记者 胡政 喻玉
雄山巍巍,林木蓁蓁,涧溪潺潺。
8月,梵净山游人如织,登万步云梯,赏原始森林,观蘑菇石崖,览茫茫云海。
在红云金顶,排队登山的游客们,指着摩崖石壁上“丽水陈国”几个字感慨万千:“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亿万年留下的遗迹,就被这么几个字给糟蹋了!”
时间回到2021年7月11日,游客陈某平在梵净山红云金顶排队通行过程中,使用登山手杖在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上刻划“丽水陈国”字样。这一行为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造成不可逆的价值损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22年3月,江口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决,陈某平承担景区文物修复及赔偿费12万余元。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距今已有10亿至14亿年历史,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的栖息地。
近年来,贵州善用法治之力、强化法治保障,对任何破坏梵净山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零容忍、严打击,极力守护好这片古老的人类家园。
针对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周边社区参与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2019年1月,《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并与《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梵净山保护规划》《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保护计划(2015-2025)》等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多措并举为梵净山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11月,“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制”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分享“先行者”的改革样本。
严格的保障在于立法,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
位于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德旺乡,是紫袍玉带石主产区。2005年,某玉石公司取得采矿许可证后,10多年间采取爆破方式进行破坏性开采,造成资源巨大浪费,严重破坏梵净山生态环境。
2016年10月,江口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向遵义市播州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经审理后,判决相关行政部门依法撤销玉石公司的采矿许可证,并监督其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2020年8月,经省委编办、省高院批复,江口县人民法院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正式成立,成为贵州省首批设立的33个规范化标准化环境保护法庭之一,负责受理集中管辖的江口、石阡、松桃、印江4地各类环境资源案件。
2021年以来,江口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05件,被判处采取生态修复措施82件126人,将恢复性司法贯穿环境司法全过程。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留住了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换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经过多年保护和深耕,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7%,拥有野生动植物7154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变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我是土生土长的江口人,亲眼见证了梵净山的变化和发展。20年前,村民们大都是以农业为生,现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大家享受了生态资源的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监委委员、护林员杨华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9年以来,梵净山景区入园人数达510余万人,旅游收入13.2亿元。近5年来累计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300余万元,直接受益农户2600余户。
“梵净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瑰宝。保护好梵净山,才能保持好、巩固好我们最大的发展底气和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梵净山,坚决当好梵净山的生态卫士。”江口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滕建华说。
采访即将结束,行走在梵净山的林间栈道,水青冈树上欢腾跳跃的“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正生动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欢歌。
三清山:“最贵”的钉子和最严密的法治
占飞鹏 《新法治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刘宇琦
“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这是初秋时节的三清山,奇峰迭起,云雾飘渺。它的奇绝秀美折服了游遍千山万壑的苏东坡,也吸引了古今中外游客。
“最贵”的钉子
“各位游客朋友,请大家移步这边,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巨蟒峰,也是三清山诸多山峰中,造型最为独特的一个。”8月21日,导游颜丽红举着喇叭向游客介绍,三清山位于江西东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江南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垂直高度128米的巨蟒峰则是三清山三大绝景之一。
“看见扎在这条巨蟒上的钢钉吗?这可能是史上最贵的钉子了!”颜丽红继续向游客们讲述在此发生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与此同时,巨蟒峰下,一块LED巨屏上正滚动播放一段央视《今日说法》视频,讲述着2017年那起案件——那年4月的一个凌晨,3名攀岩爱好者将26枚岩钉打入巨蟒峰,对山体造成严重损毁。
“这3位不速之客想用一场攀登,来征服这座奇峰,却没想到这不仅给他们招来了牢狱之灾,也给珍奇的地质遗迹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损害。”颜丽红继续讲解道。
在此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案件发生。“检察机关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办案团队,刑事案件与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同步审查、同步起诉,全力办好这起标志性案件。”上饶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韩学强向记者回顾了办案经过。
为了确认巨蟒峰的受损程度,他们委托了4位知名的地质学专家进行了鉴定。
最终专家给出结论:3人打入的膨胀螺钉,会让岩体产生新的裂缝,加快巨蟒峰的自然侵蚀过程,甚至有可能造成巨蟒峰崩解,尤其是有4枚螺钉被钉入的位置是巨蟒峰的节点。
江西财经大学专家组出具的《三清山巨蟒峰受损价值评估报告》提及,“巨蟒峰案”3名当事人的行为虽未造成巨蟒峰山体坍塌,但对其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严重损毁。
2020年5月,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3人赔礼道歉、赔偿环境资源损失600万元。
最严密的法治
这起案件创造了两个“全国首例”:既是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的刑事案件,也是全国首例检察机关针对损毁自然遗迹提起的生态破坏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该案入选“江西十大法治事件”的理由这样写道:它唤醒了刑法中的“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这一“沉睡条款”,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诠释了生态司法的责任与担当。
以案为鉴,警钟长鸣。
“这26枚钉子扎进了三清山,更扎进了人们的内心。唯有每个公民都依法守护生态环境,才能留住这无限秀丽、大美山河。”颜丽红不记得讲过多少次巨蟒峰案,她希望每一个游客都能珍惜这份独一无二的自然遗产。
一起案件就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经办此案的法官程晓斌表示:“要通过此案,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珍惜和善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真理之光的指引
思想凝聚力量,法治护航梦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更多的法治力量在汇聚:
——上饶中院就“三清山巨蟒峰案”开办专门由三清山导游参加的“以案释法”培训班,让30多名导游化身法治宣传员;
——2019年,玉山县法院将三清山旅游法庭更名为三清山生态旅游法庭,至今办理涉三清山环资案件17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57次;
——三清山风景区建成上饶市首个林长制主题公园;通过实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山里人家大转型,伐木工转变为护林员,采石工转变为轿工;
——上饶市公安局三清山分局依托“森治合一”融警机制改革,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保护生物多样性……
青山不语,法理昭然。生态文明理念正在赣鄱大地上开花结果,这座历经1600多年人文浸润的道教名山,在法治的护佑下展现出一幅人和景美的新画卷。
武夷山:山水向美文脉赓续
《福建法治报》记者 郭佳文 雷闽娟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
2016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2021年10月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
山水奇观、生物之窗、朱子故里、红茶祖地……如何不负自然与历史的恩赐,保护好这片人类共有的家园?
呵护自然:看到野生动物的机会越来越多
雨后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虫鸣鸟叫声合奏大自然的协奏曲。2023年5月7日,武夷山市公安局景区派出所接到村民报警,称在茶山中发现了长达将近1米的“娃娃鱼”。
“我们迅速赶往现场救助,之后将其放归自然。”武夷山市公安局副局长季育彦说,“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看到野生动物的机会也多了。”
在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的武夷山,“种十亩田不如种一亩茶”的说法曾广为流传,茂盛的树林被削出黄土,毁林种茶的行为久治难绝。
试点建设国家公园以来,武夷山市开展茶山整治攻坚战,公检法等部门合力开展打击“毁林种茶”专项行动,建立“快捕快诉”“补植复绿”等机制。法院受案范围也从单一林业资源扩展到水土、矿产、环境污染、非法狩猎等全生态领域;“林长+公检法三长”“河长+公检法三长”等机制不断完善;普及生态法治理念纳入全市普法规划……武夷山市强化全链条打击、多部门联动、全民普法宣教,以综合治理“组合拳”筑牢绿水青山“防火墙”。
赓续文脉:朱子理学文化“活态”传承
如果说,生态治理保护的是山的“形”,那么,文化传承则是保护山的“魂”。
丹山碧水,奇秀甲东南;朱子文化,理学传古今。450多方摩崖石刻逞秀于千崖万壑之间,其中13方为朱子题刻。这里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也被称为朱子理学的“摇篮”。
2017年9月,《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围绕打造“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着力实施“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大工程。目前,南平市登记在册的朱子遗存有140处。
“既要保护好文物本体,也要同步保护好周边整体风貌。”武夷山法院副院长余崇斌介绍,该院分别在闽越王城遗址兴田镇城村村、朱熹故里五夫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法官定期驻庭化解矛盾纠纷、破解疑难杂症,以法为器守护文物古迹。
在物质上继承保护,在精神上积淀升华。“受朱子文化熏陶,五夫民众自我约束力强,热心参与社会治理,成就了‘朱子义警’的靓丽名片。”这是五夫镇派出所所长胡少华的感慨。
携手共创:扩大国家生态公园“朋友圈”
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1280平方千米,横跨江西、福建两省,地处上饶、南平两地五县,是闽赣两地共同的生态财富。
对于两省交界区域的滥伐林木等案件,由谁来管?如何取证?闽赣两地的携手保护是关键。
早在2018年,武夷山市与铅山县两地检察机关就围绕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立生态检察区域协作机制,并带动周边检察力量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区域生态资源。
“朋友圈”进一步拓展,今年3月,南平、上饶市两地检察院协同建阳、铅山等五地检察机关启动武夷山国家公园闽赣检察“2+5”监督协作机制,明确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案件线索移送制度、案件检察协作机制等实施细则。
南平法院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司法集中管辖区和协作区,不断完善跨辖区生态环境案件的协同审判机制,完善异地执行委托衔接、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评估、环境修复资金管理制度等配套措施,打造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共谋协同保护“新格局”。
两地一山紧密相连,武夷一脉闽赣同承。闽赣两地正携手致力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