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一站式”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贵州(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南州等)市州发改委委托节能报告评审单位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业务领域

焦点关注

新时代贵州环保行的新作为

日期:2023-07-19 13:24:05

来源:贵州人大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这是对乌江山水画廊的真实写照。“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这是对赤水河秀美风光的生动诠释。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乌江和赤水河在黔贵大地蜿蜒千里,一路奔腾注入长江。如今,漫步在乌江和赤水河两岸,一幅“千里绿岸、碧波万顷、人水和谐”的水美贵州画卷徐徐铺展,令人陶醉。

乌江赤水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背后,离不开省人大常委会的强力监督和持续努力。


牢记殷切嘱托 扛起时代重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关注着长江,思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着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长江经济带覆盖的所有省市,在长江上中下游先后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从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重点阐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再到赋予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共抓长江大保护,让一江清水浩荡东流,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国之大者”。

贵州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域,是支撑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既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重大历史机遇。乌江和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两条重要支流,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乌江和赤水河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党中央交给贵州人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和“省之大计”。

自2012年开始,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乌江和赤水河的保护,连续10年组织开展贵州环保行活动,以法治力量守护“一江一河”永葆生机活力,让一江清水永续东流、惠泽人民,奏响了新时代人大监督的最强音。

1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坚决扛起乌江和赤水河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持续紧盯乌江和赤水河流域保护和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江河之变折射时代之变,乌江和赤水河的治理,是贵州在“黄金十年”发展期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跃升的一个缩影,是新时代贵州生态变迁的有力印证。


跨越万水千山 共护一碧清水

贵州环保行活动始终将推动问题解决作为人大监督的首要目标,积极汇聚人大监督、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以钉钉子的精神咬住问题不松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动解决乌江和赤水河流域保护中的“顽瘴痼疾”,彰显了省人大常委会深厚的江河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10年来,环保行队伍风雨兼程、跋山涉水,查企业、入村寨,访群众、听民声,足迹踏遍乌江和赤水河沿线50余个区县,现场检查200余个点位,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一批严重违法行为,有力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影响流域保护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民生问题,乌江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在赤水河流域,全省累计投入赤水河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40多亿元,关闭小酒厂、小作坊2000多家,建成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21座,8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置。2018年,赤水河贵州段荣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称号。在乌江流域,“三磷”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乌江34号泉眼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000m³/h,总磷污染负荷削减95%以上,磷石膏“以渣定产”政策深入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89.97%。

在省人大常委会持之以恒的推动和引领下,赤水河流域率先拉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幕,催生了河长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12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措施,多项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赤水河真正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先河”。乌江流域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出台磷石膏“以渣定产”政策,率先在乌江流域启动全域取缔网箱养鱼,率先实现县级以上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乌江和赤水河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我省其他重点流域,有力推进我省流域保护和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江考察时,由衷赞叹“真是一幅天然山水画,乌江不愧为贵州的‘母亲河’!”,对乌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凝聚各方力量 共建生态文明

贵州环保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各级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与资源保护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每年围绕一个与环境资源保护有关的主题,组织新华社等中央及贵州日报等地方主流媒体记者团深入地方进行采访报道,充分把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和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努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广泛共识。

在采访报道中,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批评性报道为辅;坚持采访报道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大力宣传和弘扬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社会公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持之以恒推动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2012年至今,共组织100多人次的记者赴地方采访,发表各类有思想、有价值、有影响的新闻稿件500余篇,及时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好声音”,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乌江和赤水河沿岸老百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赤水河流域一些区县还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全文刻在悬崖峭壁上、刻在石柱石碑上,将保护赤水河的决心和意志深深刻在了人民的心里,全社会共同守护“母亲河”的意识蔚然成风。

在贵州环保行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贯穿活动全过程,通过召开座谈会、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会以及媒体宣传等方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传递到基层一线、传播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积极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上下协同、横向协作以及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积极邀请五级人大代表、省直部门负责人以及基层政府及部门一线人员参与,拓宽人大监督的社会参与面,形成各方监督力量共同发力的“一盘棋”监督格局。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创新,贵州环保行已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展示贵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窗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成为人大监督的一个鲜活载体、响亮品牌。



     

【推荐最新项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