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自2016年来,我和团队一直专注在生态环境领域舆论引导工作上,致力于以沟通为要,促进生态环境领域各主体搭建更有效的交流渠道,更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蓝天故事的发展变化。2021年,我们撰写了《蓝天传播报告》,记录了从2016年到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尤其是“蓝天保卫战”这一议题在舆论场中的变迁。从最开始的舆论场沸腾,治理和回应工作都“压力山大”,到后来攻坚克难、治理成效显著,舆论场形成合力,中国的蓝天故事“书之不易”。
舆论起伏跌宕,最终共识达成,是靠始终如一的真诚、专业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在舆论引导工作中,我经常做的事情,是提醒甚至劝说部分机构,要放弃侥幸心理,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但在生态环境领域,我很少去做说服工作。只要老百姓关心、职责所在,可以说,生态环境部门都应答尽答。让人印象深刻的,是3个看上去“可答可不答”的瞬间。 第一个瞬间是,有一年秋冬季时,预想的重污染天气没有出现。蓝天白云,舆论平稳,本来是可以缓口气的时候。但生态环境部门还是根据科学研判,主动对公众作出预警。 第二个瞬间是,夏季时,烈日晴空,大家的关注点也较少在“大气污染”这件事上。但生态环境部门主动为大家作出臭氧污染防护提示,并且发布治理措施。 第三个瞬间是,2020年疫情刚刚暴发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但生态环境部门例行新闻发布会却从未缺席。坚持发布,这非常难得。 我们写完了《蓝天传播报告》,但中国的蓝天故事却还在继续。有一天,在北方某省生态环境领域的课上,有学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空气越来越好,大家好像不如之前关心了,怎么办?” 新形势下,我们还要继续讲好中国蓝天故事。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要凝聚共识、团结力量,要守住来之不易的蓝天图景。要到国际舆论场上,去交流大气污染防治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的蓝天故事,要和气候变化、碳中和等议题形成同频共振,更广泛和深入地动员公众参与。 凝聚国内共识和促进国际交流,需要的是真诚、专业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也需要更精准、更专业、更生动的传播助力。我和团队还会继续自己的工作。关注网络动态,以更精准地筛选议题;进行问卷调研,了解公众的信息偏好,以更高效地传播;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各级机构传播的难点和痛点,以更有效地提供支撑。总之,继续做新形势下中国蓝天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