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24 10:05:54
来源:环境影响评价网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次
浙江安吉首次发现世界极危野生植物大黄花虾脊兰,河南三门峡40年来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广西元宝山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水晶兰,陕西太白林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绿花杓兰……仅仅这几个月,“首次发现”四个字就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些昔日踪迹难觅的野生动植物被发现,似乎在传递一种很有力量的声音: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有能力、有行动,更有成效。
今天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也是COP15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旨在推动“昆蒙框架”的实施。
当前,天气极端事件频发提醒着我们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后果,多国专家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全球物种灭绝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COP15通过的“昆蒙框架”以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设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各类规划计划中。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不断加快。
2021年,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北京、广州国家植物园挂牌并向公众开放,开启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过去10年,我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达1.18万个,面积超过1.7亿公顷。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5%……这些数据和频繁现身的野生动植物,都直观展现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我国还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比如,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40多个国家成为合作伙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老挝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面积已经达到20万公顷,为有效保护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提供了很好的机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加以解决。不过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国家在破坏全球生物多样性,危及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美国游离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体系之外,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其他诸如大肆捕杀鲸鱼、非法贩运野生动物、过度砍伐雨林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面临着生态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保护能力有限等制约,但并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理应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昆蒙框架”称为“人类与自然缔结的和平协定”。“昆蒙框架”的顺利通过,标志着全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达成了历史性共识。但要将纸上的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政策、扎实的行动、具体的项目,依旧任重道远。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只有我们携起手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能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留下一个清洁美丽、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