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取消“环评机构资质”和“环保竣工验收”!
一年前,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对环评单位的资质管理规定。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视频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取消“环评机构资质”“环保竣工验收”等2项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待相关法律修改后实施。一年前的新《条例》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了重大修改:删除"环评单位资质"条款,取消了资格证书审查制度的要求;取消竣工环保验收行政许可,将竣工验收的主体由环保部门调整为建设单位;一年后,随着新《条例》施行,已经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国358家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已全部完成脱钩。取消“环评机构资质”“环保竣工验收”等2项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待相关法律修改后实施。下放火电、油气田开发、钢铁、有色、船舶等57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将13类项目由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降为编制报告表或填报登记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依法只需填报登记表类项目,由审批改为告知性备案......设置项目环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让污染企业落户生根,但环评作为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门槛”,却屡次被一些环评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践踏!2015年初,中央第三巡视组直指环评机制下的六大腐败问题,此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环评风暴”迅速席卷整个环评市场。环保部直属的8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已率先全部完成与环保系统脱钩,地方环保系统已有140家环评机构完成脱钩,彻底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兑现了陈吉宁部长在去年两会上作出的郑重承诺。无论撤销资质也好,缩减评价范围也好,整治的是这些违规的环评机构,而目的是要让项目环评起到应有的作用。都是希望我国的环评制度能够愈加完善,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道大闸。环评行业正在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弱化或取消企业环评资质后,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环评行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那些通过出借资质生存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而那些能力强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取消资质后,所有公司都可以承揽项目,那么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优胜劣汰也会更加明显,环评利润进一步压缩。同时对环评机构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承担的责任也更多。毕竟,市场公平性就是要求取消资质等各种制度壁垒,让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不得设置限制性和不合理门槛。目前对环评资质管理极为严格,然而,很多时候一帮游兵散勇的小单位和临时组建的队伍就可以通过借资质承接项目,报告的质量如何能保证?有些企业以出借资质生存,实际是很少从事报告编制,评价能力不断弱化,其资质等级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而有些企业长期从事环评业务,既有业绩也有技术。取消资质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如今倒计时正在日益接近尾声,大家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实力水平,跟上改革大潮,才能不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