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2-09 09:53:28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次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期陆续发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张张大成绩单,也是一份份大蓝图——各地纷纷总结回顾过去5年的工作,也“划重点”定调未来5年工作思路和2023年重点任务。
在众多工作中,生态保护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那么,关于生态保护,各地下一阶段将如何行动?对此,记者梳理了其中几个高频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声浪渐高
还记得在云南省“离家出走”的亚洲象家族吗?
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召开前夕,15头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凭实力屡上热搜,“圈粉”无数,不经意间,为COP15的召开预热造势。这群亚洲象也成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年多过去了,这群任性的“短鼻家族”已添新丁、再建新群。而站上了国际舞台的云南省,也在积极谋划COP15之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拓展深化COP15后续效应,积极争取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落地云南。”云南还计划,未来5年,在有关生态保护的六大方面当排头兵,其中就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许多珍稀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在广西,北部湾海域中华白海豚超过300头;在上海,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重现长江口;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内活动的黑颈鹤种群数量由2004年的320只上升至2022年的近2000只;在海南,濒危的海南长臂猿数量增加到5群36只……
更可喜的是,各地的保护力度仍在不断加大。记者梳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湖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等地,都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写入未来工作任务清单中。
一些地方还点明了具体工作方向。如浙江省明确,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广东省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山东省则计划,推动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江西省提出,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重大保护工程。
国家公园建设,你追我赶
2021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标志着国家公园体制这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从试点转向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梳理过去5年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时,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说:“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青海省为何有这样的底气?
原来,过去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青海省还举办了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西宁共识”。
青海省计划,建立健全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值得关注的是,青海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下一阶段“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着墨颇多:科学编制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长期规划,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用好国家事权政策,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效管理保护机制。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推动设立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和自然资源经营管理试点,增强国家公园科研、教育等综合功能。继续办好国家公园论坛,更好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丰硕成果。
正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所说,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
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在全国铺开。去年底,《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正式印发,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已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将“高质量建设”,其他国家公园也将你追我赶地抓紧创建。如,四川省明确,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湖南省将推进南山国家公园建设;广东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山东省争取黄河口国家公园获批建设;云南省则全力推动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个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公园城市建设,让生活更美
如何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惠及城市居民?
公园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成为不少地方的工作抓手。
去年2月,四川省成都市被确定为“公园城市示范区”之后,成都市民惊喜地发现,市区各处新公园陆续开放,游客竞相到公园里拍照打卡。“骑行天府绿道”“露营”“龙泉山看日出”,成为成都市民假日休闲三大方式。
成都市发改委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推进处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是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梳理发现,公园城市建设,在一线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充分体现。
如北京市提出,着力建设公园城市。核心区继续挖潜增绿,其余各区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高质量规划建设国家植物园,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新建10处郊野公园,着力打造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绿化空间,加快宜林荒山绿化,在具备条件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统筹推动绿隔地区拆建联动,实现“绿地连片、绿道连通”,让市民休闲游憩更加舒适便利。
上海市也明确,建设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推进“一江一河一带”建设,推动黄浦江共青森林公园段等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三林楔形绿地,新建公园120座,新增森林4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享荫、四季赏花,这样的生活谁能不爱呢?
此外,不少地方还把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列入工作计划,如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等。未来5年,重庆市要让“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浙江省则计划“所有设区市建成‘无废城市’”。
面向未来,各地踌躇满志,鼓足风帆。正如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我们要坚定践行“两山”理念,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白鹭翱翔、麋鹿嬉戏的美丽风景,变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必将展现更美的景象。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期陆续发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张张大成绩单,也是一份份大蓝图——各地纷纷总结回顾过去5年的工作,也“划重点”定调未来5年工作思路和2023年重点任务。
在众多工作中,生态保护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那么,关于生态保护,各地下一阶段将如何行动?对此,记者梳理了其中几个高频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声浪渐高
还记得在云南省“离家出走”的亚洲象家族吗?
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召开前夕,15头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凭实力屡上热搜,“圈粉”无数,不经意间,为COP15的召开预热造势。这群亚洲象也成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年多过去了,这群任性的“短鼻家族”已添新丁、再建新群。而站上了国际舞台的云南省,也在积极谋划COP15之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拓展深化COP15后续效应,积极争取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落地云南。”云南还计划,未来5年,在有关生态保护的六大方面当排头兵,其中就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许多珍稀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在广西,北部湾海域中华白海豚超过300头;在上海,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重现长江口;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内活动的黑颈鹤种群数量由2004年的320只上升至2022年的近2000只;在海南,濒危的海南长臂猿数量增加到5群36只……
更可喜的是,各地的保护力度仍在不断加大。记者梳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湖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等地,都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写入未来工作任务清单中。
一些地方还点明了具体工作方向。如浙江省明确,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广东省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山东省则计划,推动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江西省提出,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重大保护工程。
国家公园建设,你追我赶
2021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标志着国家公园体制这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从试点转向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梳理过去5年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时,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说:“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青海省为何有这样的底气?
原来,过去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青海省还举办了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西宁共识”。
青海省计划,建立健全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值得关注的是,青海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下一阶段“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着墨颇多:科学编制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长期规划,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用好国家事权政策,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效管理保护机制。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推动设立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和自然资源经营管理试点,增强国家公园科研、教育等综合功能。继续办好国家公园论坛,更好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丰硕成果。
正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所说,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
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在全国铺开。去年底,《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正式印发,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已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将“高质量建设”,其他国家公园也将你追我赶地抓紧创建。如,四川省明确,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湖南省将推进南山国家公园建设;广东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山东省争取黄河口国家公园获批建设;云南省则全力推动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个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公园城市建设,让生活更美
如何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惠及城市居民?
公园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成为不少地方的工作抓手。
去年2月,四川省成都市被确定为“公园城市示范区”之后,成都市民惊喜地发现,市区各处新公园陆续开放,游客竞相到公园里拍照打卡。“骑行天府绿道”“露营”“龙泉山看日出”,成为成都市民假日休闲三大方式。
成都市发改委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推进处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是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梳理发现,公园城市建设,在一线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充分体现。
如北京市提出,着力建设公园城市。核心区继续挖潜增绿,其余各区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高质量规划建设国家植物园,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新建10处郊野公园,着力打造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绿化空间,加快宜林荒山绿化,在具备条件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统筹推动绿隔地区拆建联动,实现“绿地连片、绿道连通”,让市民休闲游憩更加舒适便利。
上海市也明确,建设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推进“一江一河一带”建设,推动黄浦江共青森林公园段等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三林楔形绿地,新建公园120座,新增森林4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享荫、四季赏花,这样的生活谁能不爱呢?
此外,不少地方还把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列入工作计划,如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等。未来5年,重庆市要让“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浙江省则计划“所有设区市建成‘无废城市’”。
面向未来,各地踌躇满志,鼓足风帆。正如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我们要坚定践行“两山”理念,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白鹭翱翔、麋鹿嬉戏的美丽风景,变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必将展现更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