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一站式”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贵州(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南州等)市州发改委委托节能报告评审单位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业务领域

焦点关注

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⑥丨实现“共同心愿”需要进行“全社会”总动员

日期:2022-07-08 08:58:43

来源:生态环境部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看看各界相关人士都有哪些认识体会和经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工作一直以来主要由新闻宣传部门、生态文明相关业务部门来承担,如何让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对此,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董关鹏。

 

中国环境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五环境日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全社会”这个概念如何理解?为何要强调“全社会”做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

 

董关鹏:全社会,就是你我他,就是从工厂学校到田间地头的每一个人,就是从生态环境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每一个人,也包括大家所在的机构、单位和社会组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所说“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现这一共同心愿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近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喜人成果与成功经验,这将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雄厚基础和伟大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出发实现这个“共同心愿”时,需要进行“全社会”总动员。

 

过去10年,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这是催人奋进再上层楼的伟大力量。我们也欣慰地看到,生态文明理念在关键单位和关键人群中已经从“落地生根”到“根深蒂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经典案例比比皆是、感人故事层出不穷、先进人物不胜枚举、创新经验全面开花。目前,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可谓理念清晰、成果突出、共识全面。将生态文明理念向社会更多层面推广,可谓万事俱备、水到渠成。

 

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污染防治工作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此时,动员更多人和更多组织加入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可谓恰逢其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共识,但当触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短期利益时,往往有人会产生“逆势而为”的想法,出现“踩刹车”“开倒车”的做法。我们在更大范围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将有力地推动更多人和组织主动与这样的人和事作斗争,坚持原则、捍卫底线,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中国环境报:全媒体时代为“全社会”做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董关鹏:5G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进入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时代,全媒体和融媒体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并非媒体从业者的普通人也都因为技术和平台的“赋能”而具备前所未有的传播力量。一些个人和社会组织在特定议题和特定事件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甚至远超一些资深媒体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生态文明理念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就要让更多社交媒体人和具有社交媒体传播力的普通人加入传播行动。让更多人共同讲述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实现“在众声喧哗中声音最响亮,在众说纷纭中信息最可信”的目标。

 

与此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不仅需要生态环境专业工作者用专业理论和专业术语讲好专业工作,还需要健康、科学、公益、政法、艺术、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把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事讲清楚、讲明白。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归纳好、提炼好、总结好并传播好,才能形成“全社会”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局面,即全社会的参与、全社会的实践、全社会的智慧、全社会的传播和全社会的共享与成功。

 

中国环境报:推动形成全社会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局面,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董关鹏:形成这一局面,还需开展很多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坚持三个“自觉”。

 

一是各级新闻报刊、广电台网、网络平台等媒体属性机构应继续把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作为重点的“自觉选择”,不要觉得全社会参与了,媒体就可以降温。媒体必须始终在党中央领导下履行好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旗手方阵”的神圣使命。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部门应将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作为关键的“自觉行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讲好生态文明故事,让更多人聆听并达成社会共识。

 

三是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不断总结提炼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让交流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和传诵生态文明实践故事成为大家的“自觉集体行动”。让生态文明理念于情感共鸣中、于真实场景里不断传播,成为共识。目前,很多企业结合群众存在质疑的项目设立了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普及了污染治理等科学知识,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比如,中国石化在镇海炼化厂区建设了白鹭园,净化污水排放口,呈现水草茵茵、白鹭在汀的优美景象。这种情景化传播方式,让公众对生态文明有了切身感受。

 

中国环境报: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普通人在新媒体传播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作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董关鹏: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赋予了普通人的传播以无限的创作空间。即便是传播“素人”,只要你是生态环境行动的“达人”,也要争做生态环境传播的“能人”。要用好全媒体时代成本低、门槛低、传播快、效果好的诸多平台与机遇,让一人环保,成为多人环保,到人人环保,形成全社会的最大共识与共同行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媒体作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要注意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做与说。做好才能说好。要踏踏实实地做,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基本原则。为了说而说,不是空洞就是流于形式,甚至可能造成浪费。所有说的出发点都应当来自于做,或者一次兴师动众、投入巨大的说,要带来更多人的做。

 

二是内容与形式。任何时代都是内容为王。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让我们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即好形式和炫效果可以博得眼球。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是长期的选择,不是一时的风光热闹。所以,搞活动要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做网络传播要保证传播内容扎实、理念科学。

 

三是大众与青少年。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群体,他们是大众里最特别的群体。未来取决于今天给予他们的理念与影响,其实这对关系也是在强调协调好现在与未来、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对青少年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形式应更加多样化,可以融入课堂、进入影视、化身游戏,也可以融入日常穿戴与艺术生活等。新媒体属于年轻人,未来取决于今天的青少年。多聆听他们的心声、研究他们的喜好,对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会大有裨益,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也会让全社会生态文明传播,不仅“全”在当下,还会延伸到未来,薪火相传,把正确的、科学的理念写进我们民族的基因,让后代获益,让民族复兴。

 

中国环境报:目前,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还有哪些有待提高?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董关鹏:我担任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以来,根据我的调研和关注,针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舆情热点,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在与公众沟通方面,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要在做好五个“精准”上下功夫。

 

一是问题精准。把脉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现状,在议程设置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为公众疏“堵点”、祛“痛点”、扫“盲点”。

 

二是时间精准,根据环境污染的季节性、时段性特点,把握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三是区位精准,在推进区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的同时,建立舆论引导的协调联动机制,在区域内形成“齐声共鸣”的舆论环境。

 

四是对象精准,注重分众化传播,唤醒生态环境问题的“旁观者”和“沉睡者”,将“关注者”“觉醒者”变为“参与者”“践行者”。

 

五是措施精准,坚持差异化传播,结合公众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需求,创新传播内容、渠道、方式和手段,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传播模式。随着上述五个“精准”不断提升,更多传播者会加入生态文明大传播行动,让全社会充满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动能。

 

董关鹏,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获聘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20—),2019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推荐最新项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