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一站式”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贵州(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南州等)市州发改委委托节能报告评审单位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业务领域

焦点关注

守护一江碧水 造福一方百姓——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厚植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记述

日期:2021-12-29 09:46:34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


冬日的早晨,黔西市新仁乡寒意十足,但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的化屋村依然美得像一幅画。河两岸,护河员每天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老杨,快收拾起走喽。”村民王进英一边催促丈夫杨清鑫,一边换鞋准备出门。

  几分钟后,杨清鑫夫妇俩走出家门,径直往河边走去。王进英拿起打捞漂浮物的工具走到船头,杨清鑫摇动船桨向前划去,开始了一天的巡河、护河工作。

  “这个工作越做越轻松,因为现在没有人搞网箱养鱼,大家素质也提高了,没有人往河里扔垃圾,污水也不排到河里,河面常年都很干净。”一个多小时下来,杨清鑫夫妻俩几乎“一无所获”,这正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结果。

  这是化屋群众守护乌江水的一个画面。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而六冲河,则是乌江的一级支流。

  近年来,为使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化屋村认真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底色,丰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成为贵州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护河员在开展日常巡河工作

多点发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化屋村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三面临水,背靠峭壁悬崖,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全村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284户1133人。

  有着“悬崖下的村寨”之称的化屋,曾经的生态环境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卫生脏乱差,当地群众收入不高。

  为了增加收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化屋村的很多老百姓在河面上搞起了网箱养鱼,这也成了河水被污染的一大原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收入增加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看着曾经的一江碧水逐渐黯然失色,化屋人也很心痛。于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化屋人决定换一种“吃水”的方式。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引下,化屋村以生态建设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紧紧抓住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的“牛鼻子”,将“两山”转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减贫模式,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为了避免水土流失和生活污水对河水造成污染,化屋村相继实施了坡改梯、退耕还林、“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水)、“两硬化”(院坝和连户道路硬化)综合治理工程,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0%。以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为依托,种植玛瑙红樱桃、五星枇杷、蜂糖李等经果林1400亩,发展林下套种生姜120亩,建成花卉育苗大棚3000平方米,育苗三角梅等品种近万株,走上了有机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两山”转化绿色发展道路。

  水土流失的问题解决后,化屋村把重心转移到了河面上。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渔令”,化屋村积极响应政策,禁止渔民捕捞,全面拆除了全村近50户的网箱,40多艘渔船全部上岸,电鱼、捕鱼的行为完全被禁止。

  除此之外,化屋村还聘请了护河员专门负责打捞河面的漂浮物,同时对污染河道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了河面的清洁。

  “经过多年的努力,化屋村的河水水质一年比一年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

 

游船行驶在化屋村旁的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

抢抓机遇,推动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近年来,化屋村把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采取“宜集则集、宜分则分”模式,推进全村污水治理,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实现了从“污水靠蒸发”向污水变清水、清水带“红利”的目标。

  今年,为了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化屋村启动了污水治理工程。“化屋村沿河而居,百姓居住分散,地形落差大。为了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我们围绕处理方式、资金保障、运行模式、管理措施等方面做了深入思考和谋划,解决了怎么收集、钱从哪里来、水到哪里去、谁来监管等问题。”张玉芝说。

  根据化屋村的实际情况,村里的污水采取“集中+分散”的方式处理,按照“宜集则集、宜分则分”的原则,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户,根据住户间距离采取联户集中建设的方式,按照日产污水200升,统一建设污水治理项目,由相对集中的农户共用。针对集中居住的自由组34户群众,统一建设日处理污水量10立方米的污水治理项目;对居住分散的农户,采取“一户一项目”的方式单独建设污水治理设施,由农户使用和管护。

  污水治理项目所需的资金,采取“上级补一点、财政担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解决,对项目运行中的电费、清淤费、管道维护费等后续管护所需资金,由农户自行解决。

  针对污水处理后流到哪里去的问题,采取“回收+吸收”的方式,对污水经过治理处理后产生的清净水由人工湿地植物吸收。由于集中项目产生的净水量较大,采取中水回流的方式用于土地灌溉、浇花淋木、庭院清洗等,实现二次循环利用。自由组的34户集中项目处理后的出水,用于解决10多个蔬菜大棚的灌溉所需。根据分散项目产生的净水量较小的实际,在项目净水溢出区种植水菖蒲、美人蕉等吸水性较强的植物,既解决了污水的去处,又美化了环境。 

  为了解决工程建设不及时、设施管护不到位等问题,黔西市有关部门和乡、村开展经常性监督,督促受益群众和施工方加强建设和管护,保障工程建设及时建成并得到有效利用;对群众治污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采取乡、村组干部引导,村规民约约束等方式,督促群众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切实加强管理。

  各项工作措施扎实有力,污水处理工程顺利推进。张玉芝介绍,第一期工程重点对沿河一带的101户农户实施污水治理,已于7月份竣工,覆盖全部农户的第二期污水治理工程将于年底全面完工。

 

化屋村群众身着民族盛装表演节目

依托良好生态,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万元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化屋村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产业转化根基,围绕自身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绿色发展成效初显。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化屋村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的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以生态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让其成为加快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化屋村广场旁的“花都里”客栈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化屋村有一个客栈和一栋民宿,一共有27个房间35个床位。2019年开业以来,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很多时候都客满,周末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订才有房间,节假日要提前一个月订。”

  为了发展壮大旅游业,振兴乡村,今年,化屋村制定了《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工作方案》和《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产业规划》,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开创“旅游+农业(精品水果)、旅游+手工业(蜡染、刺绣、服饰) ”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以乌江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苗族文化传承为内涵,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打造集乡村民宿、山水观光、文化体验、改革研学为一体的山水苗乡民俗村、改革脱贫研学村,建设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依托绿水青山,化屋村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现在,我们化屋村已经成了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上的一颗珍珠,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全村有农家乐28家、农家旅馆8家、民宿6家、商店7家、露营餐饮基地1个,游船增加到了40多艘,每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了300万元。”张玉芝自豪地说。

 

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化屋村段

  2020年,化屋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1500元;今年2月,经过监测,化屋村六冲河段的水质保持二类标准。这是化屋村近年来全面实行禁渔,实施生态修复,推动河道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它成了极大地促进了乌江源百里画廊持续美丽的强劲动力,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推荐最新项目案例】